魚的性別“轉化”---魚“雌性”轉化為“雄性化”技術介紹 |
出處:水花魚 作者: 中國水產養殖網 2017-07-26 15:43:00 |
水產品中,有些品種常因魚生長期間的性早熟和繁殖過剩而影響商品的個體重量和群體重量,比如羅非魚本來就性成熟早,幾月齡就性成熟了又繁殖力強。有些品種魚的雄魚比雌魚生長快,比如黃顙魚(黃辣丁)在相同養殖條件下,第一年雄性黃顙魚比同胞雌魚的生長速度快30%左右。但草魚、鯽魚等品種恰恰相反,草魚、鯽魚的雄魚比雌魚生長慢得多,因此,草魚追求的是"雌性化"改良。本文擬就魚"雌性"轉化為"雄性化"技術作一簡要介紹。
一、有機錫使雌性鮑魚雄性化
日本科學家堀口敏宏最近通過實驗證實,有機錫化合物是一種環境激素,能夠使雌性鮑魚的卵巢產生雄性化現象。 
    (鮑魚)
據共同社報道,堀口敏宏是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的主任研究員。他分別把有機錫化合物丁蝸錫(TBT)和三苯基錫(TPT)這兩種物質以100ppt(1ppt為一兆分之一)的濃度溶解在沒有遭受化學物質污染的人工海水里,并用它們各飼養70條雌性鮑魚。2個月后,兩只實驗槽里的鮑魚都出現了雄性化現象,卵巢內或生長出精子,或出現精細胞。
雄性化比例是:丁蝸錫水槽為82%,三苯基錫水槽為50%。但是,飼養在沒有這兩種有機錫化合物的水槽里的鮑魚卻沒有發生這種現象。 
在日本,這兩種物質作為船底涂料和魚網的防污劑而曾經被廣泛使用。近年來,由于它們有打亂動物的內分泌功能的副作用而被列入“環境激素物質”的名單。 鮑魚在日本是一種名貴水產品,現在的產量已經減少到1970年的1/3以下,而且大約20%都發生了雌魚雄性化現象。據認為,有機錫化合物對海水的污染是重要原因之一。
二、培育全雄性羅非魚的新方法
在羅非魚的商品魚養殖中,常常因羅非魚生長期間的性早熟和繁殖過剩而影響商品的個體重量和群體重量。為此,尋求在整池魚中商業化生產全雄性羅非魚的方法,將可在產量上帶來頗豐的經濟效益。
     (羅非魚)
英國威爾土水生生物研究所在大規模培育全雄羅非魚方面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技術:先用雌激素對雄性羅非魚進行誘導性轉化,然后用性轉化的雌魚與正常雄親魚配對,生產出的子代為YY型雄性遺傳羅非魚。再將它們與正常的雌性羅非魚配對,生產出的后代則為正常的XY型雄性魚。用這種繁育方法培育的整群(整池)的羅非魚,其雄性率高達96%以上,群體的批次增重增產量可提高15%--24%,提高了羅非魚的商品食用魚檔次和價值。
羅非魚的養殖目前已躍居世界淡水養殖業的第二位。由于羅非魚雌雄個體生長差異很大,因此養殖者可以通過人工控制魚體性別的途徑獲得生長速度快的單性魚,來加快商品魚的生長速度、增加魚產量和提高經濟效益,這項工作也已經在國內做了近20年了。
國內目前生產單性魚的方法:主要是利用純種雄性奧利亞羅非魚和純種雌性尼羅羅非魚雜交生產全雄奧尼魚;原來的方法則主要采用性激素誘導尼羅羅非魚,使之轉化成單性魚。前者由于國內先后引進數批不同品系的尼羅羅非魚。只有極少數單位擁有較純的原種尼羅羅非魚,又由于絕大多數單位的羅非魚因人為等因素,相互間的混雜,使之所生產的奧尼雜交魚的雄性率不穩定。后者因人為利用性激索誘導,改變尼羅羅非魚的生理性狀,或多或少會對人類的生活環境和身體有影響,因此不宜提倡。
針對目前國內羅非魚雄性化技術的不足之處,有相關人士又探索了一條既能提高雄性率,又不會影響人類的生存環境及身體健康的新方法:即用性反轉的個體作為親魚來大規模生產奧尼雜交魚。 先將純種尼羅羅非魚苗( 0.9 -1.1cm),口服苯甲酸雌二醇,連續投喂20-30 天(約每萬尾魚苗用藥量為2g左右),尼羅羅非魚雌性轉化率為95%左右,再經3-4 個月飼養即可作為親魚進行交配繁殖。挑選性轉化明顯的雌魚和純種雄性奧利亞羅非魚雜交,其繁殖的子一代奧尼魚的雄性率可達98%以上。利用此方法首要注意尼羅羅非魚及奧利亞羅非魚親本的純度, 才能保證較高雄性率。
附:原來過去羅非魚苗的"雄性化"
羅非魚的雄性比雌性的生長優勢明顯,個體大。實行養殖雄性羅非魚,可獲得更高產量和更優質的食用魚。
在許多的負面報道中,都提到“避孕藥”甲基睪丸酮(又被稱為甲睪酮或者甲基睪丸素)被用到了羅非魚的養殖中。其實,這種物質如其名,根本不是避孕藥,而是雄激素。在魚苗階段投喂含有甲基睪酮飼料讓羅非魚雌魚苗性轉換,提高羅非魚魚苗的雄性率,有利于羅非魚生產,提高產量,這是業內過去實行的做法。
      (甲基睪丸素)
生產上取得雄性羅非魚種苗,主要是應用甲基睪丸素(甲基酮片)的方法進行藥物處理而獲得的,目的是破壞雌性羅非魚苗的生殖系統功能。
當魚苗(水花、稚魚)孵出5天后,可用1片甲基睪丸素配3kg面粉并加少量鰻魚料、魚粉拌成餌料投喂。甲基睪丸素片先用含量為95%以上的酒精進行溶解,然后再拌入面粉、鰻魚料、魚粉,視稚魚多少適量投喂,以當天拌的餌料吃完為準。此方法只適用于羅非魚小苗長到5mm左右,超過此規格進行投藥處理無效,同時,喂藥期間池塘水質不宜過肥,否則無效。用上述方法對稚魚連續投喂40天左右,雄性率可達95%~97.5%。 
另外,本法還適用于投喂對蝦,使對蝦性早熟,促進交配,投喂5~7天即可。 
但是,如今的甲基睪酮已經被列為禁用藥物,隨著業界技術的精進,目前通過品種選育方式雜交得到的羅非魚魚苗雄性率已達97%~98%,已經不需要用藥物來控制羅非魚性別。
推薦本文并非是要按此法用于違規生產,主要目的是為了對原來過去"雄性化"真實面目的一個厘清,可借鑒于業界技術創新的一個參考。
三、全雄性黃顙魚(黃辣丁)
黃顙魚(黃辣丁)是中國淡水水體中分布較廣的底層經濟魚類,黃顙魚雄魚比雌魚生長快。調查發現,在相同養殖條件下,第一年雄性黃顙魚比同胞雌魚的生長速度快30%左右。在養殖的第二年,其雄魚生長至150-200克,而雌魚卻只有50-75克,雌雄生長差異接近3倍。因為這一點,研究人員想通過科技手段,希望能夠養殖全部是雄魚的黃顙魚,即全雄黃顙魚。
       黃顙魚(黃辣丁)
全雄黃顙魚的產生:利用魚類性逆轉技術獲得XY生理雌魚,然后通過XY生理雌魚雌核發育產生了YY超雄魚,并且通過與XX雌魚測交得到了全雄子代。建立了兩個成熟的繁育體系: (1)超雄魚繁育體系: YY超雄魚與YY生理雌魚交配,規模化生產YY超雄魚; (2)全雄魚繁育體系: YY超雄魚與正常XX雌魚交配,規模化生產全雄魚。 該技術可以生產出90﹪以上的全雄魚后代,由此建立全雄魚繁育體系。
全雄黃顙魚是科學研發品種,解決了雄性黃顙魚和雌性黃顙魚的生長差異。人工誘導黃顙魚四倍體的研究是近年來中國高產值魚類遺傳育種工作中的方向之一。采用靜水壓或靜水壓與冷休克結合處理兩種方法進行抑制第一次卵裂誘導黃顙魚四倍體,讓其四倍體魚再與正常二倍體魚交配得到大量的可供養殖生產的三倍體后代,得出的三倍體全為雄性黃顙魚,全雄的三倍體黃顙魚沒有繁殖能力。



 (本文已被瀏覽 22002 次) |
|
|
|
文章分類 |
|
|
|
|